IM新闻

华夏基金:降费之痛主动权益投资之困

2025-04-0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2024年的公募基金行业成绩单中,华夏基金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答卷。据中信证券发布的控股子公司华夏基金2024年度业绩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华夏基金总资产达到202.34亿元,总负债63.02亿元。在营收和利润方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0.31亿元,同比增长9.61%;净利润21.58亿元,同比增长7.20%。

  华夏基金2024年的财报虽然显示其重回增长轨道,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发展困局。指数化投资领域的激烈竞争、主动产品表现不佳、基金经理人事变动频繁,如何突破重重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华夏基金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华夏基金:降费之痛主动权益投资之困

  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华夏基金成绩斐然。从管理规模来看,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46万亿元,较2023年末的1.82万亿元增长35.16%,创下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

  初看这些数据,华夏基金似乎正以一种昂扬的姿态重回增长轨道。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份财报,将业绩按上下半年进行拆分时,问题便接踵而至。

  2024年下半年,华夏基金营业收入较上半年增长18.89%,呈现出迅猛的上升态势,然而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同期增幅仅3.20%和4.02%,典型的“增收难增利”情况跃然纸上。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一般来说,基金规模扩张往往会带来利润的同步增长,毕竟管理费等收入会随着规模扩大而增加。但在华夏基金2024年下半年的情况中,股票型基金规模爆发式增长,却未能带动利润相应提升。很可能是因为在规模增长的过程中,运营成本大幅增加,IM体育登录消耗了大量的利润空间。IM体育登录

  2024年,基金行业迎来了一场惨烈的ETF发行大战,各大头部公募纷纷砸钱“亏本赚吆喝”,这无疑增加了华夏基金在ETF业务上的竞争压力。ETF市场,这个曾经被视为蓝海的领域,如今已变得红海一片。众多基金公司纷纷涌入,试图在这片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等头部基金公司,都在不断推出新的ETF产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华夏基金虽然在ETF领域曾占据龙头地位,但如今这一优势正受到严峻挑战。

  截至2024年末,华夏基金的ETF规模为6706.48亿元,易方达基金紧随其后,规模达到6131.84亿元。从规模增量来看,2024年易方达基金的ETF规模增量高达3294.43亿元,超过华夏基金,成为规模增量第一的基金公司。两者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ETF王座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华夏基金还面临着降费浪潮的冲击。2024年,华夏基金多次公告调低旗下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华夏上证50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华夏沪深300ETF等千亿级规模产品的管理费年费率从0.50%降至0.15%,托管费年费率从0.1%降至0.05%,降幅分别高达70%和50%。

  这些降费举措虽然有助于吸引投资者,但也大幅压缩了基金公司的利润空间,让华夏基金在盈利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华夏基金2024年主动产品表现不佳,成为其发展的一大困境。2024年,华夏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包括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混合型、积极投资股票型基金)总规模超1300亿,占其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的7.3%。其中,华夏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2024年合计实现利润33.79亿,在行业排名中位列第9,落后于南方基金(90.42亿)、兴证全球基金(80.04亿)等头部机构。

  以华夏新兴消费混合为例,该基金自2018年成立以来,业绩持续低迷。截至2025年1月末,该基金规模为12.39亿元。2024年10月-12月三个月内,华夏新兴消费混合A利润亏损4549.9万元、华夏新兴消费混合C亏损2759.7万元,合计亏损7309.6万元。

  截至2024年末,华夏新兴消费混合A、C的过去三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9.98%、-31.06%,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垫底。这一现象折射出华夏基金在主动权益投资领域的整体困境。

  而在华夏基金的众多产品中,养老基金的表现尤其令人担忧。以华夏养老2055五年持有混合为例,截至2025年2月27日,该基金的最新净值仅为0.6933,相比1元的面值,跌幅高达30%。这只产品成立于2021年5月18日,距离2026年5月结束第一个五年封闭期越来越近,可如今深陷亏损泥潭,回本之路遥遥无期。

  华夏福泽养老目标2035三年持有混合、华夏福源养老目标2045三年持有混合、华夏安盈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混合、华夏均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混合等,多个产品净值均低于1元,投资者面临巨大损失。

  2024年,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人事变动屡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2024年12月,“华夏复兴混合”“华夏科技创新混合”两只产品同日公告,基金经理周克平卸任,卸任前管理的基金损超40%。截至2025年2月初,周克平仍在任管理3只基金。同年7月,当时管理百亿元体量的“能源一哥”郑泽鸿卸任了全部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

  这样“清仓式卸任”的行为在当时引发瞩目。卸任之际,在此前他管理的“华夏能源革新股票”基金讨论区,有基民对郑泽鸿的掌舵表现不满意,对此华夏基金留言“我们理解您对产品业绩表现不佳的失望,基金经理的调整是因为工作原因”。

  华夏基金旗下被动产品的基金经理也出现了人事调整。2024年11月,华夏基金“ETF一哥”张弘弢卸任在管的7只产品,其中包括“华夏上证50ETF”等千亿元规模的产品。基金掌舵人的变化,本身并非直接的利好或利空信号。但对于那些以长期价值为导向、崇尚稳定策略的基金公司来说,频繁的调将换帅与树立投资者信心之间,想要两全其美并不容易。

  此外,过去几年里,华夏基金先后被曝多起“老鼠仓事件”。2023年11月河北证监局披露的“夏云龙案”、伙同其父亲交易并双双被判的“童汀案”、跑路又回国后终在2014年被抓获的“罗泽萍案”等,引发市场对内部管理漏洞的担忧。

  2024年下半年,华夏基金因部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部分业务管控不严,收到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警示函,被要求责令改正并暂停办理相关业务。华夏基金回应高度重视,已按要求完成整改,但声誉受损、投资者信任侵蚀,仍是亟待修复的难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