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新闻
“都去做金融就要出问题”自古以来是个伪命题却最令尴尬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先生发文,表示“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当所有精英都想做金融的时候,就出了大问题。
施一公先生的这个假设其实是有预设答案的,就是大家都去搞金融了,我们的技术改革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就会相对匮乏。在这样的语境中,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它关乎到一个民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问题。
但单列出来,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完全抛除语境来认知,可以说是泥沙俱下。
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让人朝思暮想的黄金职业,比如当下的金融便是如此,待遇好,福利好,就连我这个码子小生都十分艳羡,如有机会愿意尝试一番的。
当下是金融,殊不知再往前推半个世纪,工人身份也是个让人十分羡慕的职业,为什么?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工人身份意味着稳定,意味着国家发工资,吃“公粮”,这是每个社会精英都羡慕和向往的职业。IM体育平台
再往前推,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人们更是极端,大家是否能在脑海中脑补出一副美丽的画面,范进中举疯了,张生赶考遇到了美好的姻缘,在古代,读书人不但是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目标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般的一致,那就是做官。衡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便是是否考取了功名。
但无论是那个时代,业有士农工商,人分三六九等,永远不可能出现单一社群,单一的身份。有工人就会有农民,有当官的就要有农民,有干金融的就会有农民,所以人都去干金融就出问题得假设离开了语境就是扯犊子,完全可以一笑了之,不必当真,当真就真的要出问题了。
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短短几十年,单纯以某种假设来衡量整个人生价值观或社会价值观,不但有失偏颇,而且极其偏执,很容易走到死胡同,钻入牛角尖的悲惨人生。
当然,施一公先生作为一个理工科类出身的学者,天然带有这种偏执的基因,他不像某些文科类专业,比如历史,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的特定事件,据统计,学习历史或者从事历史工作得人的非正常死亡率(包括被和自杀)远低于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者。
这里不是说学习历史或者历史从业者生命力就比别人顽强,而是这些人能够透过世事看到人生的真谛,人总会面对不同的问题,生而为人,只是生活的内容不同罢了,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和内容都会过去,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来的猛烈,去时又何尝不是?
相信随着大家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也会提高,而不是在面对问题时草率的说是或者不是,完全不管不顾这些问题成立的条件和产生的后果。相信关于“精英都去做金融,就出问题了”了的武断也会逐渐减少。
话说回来,“精英都去做金融”,到底会不会出问题?我觉得会,大家都去做金融,证明大家有做金融的知识和能力,不能说都出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但估计也不会差太多,关键真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让落得一地鸡毛的教授怎么办?也许郎教授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大家认知能力都一样,我去骗个鬼哦!或者我说了大家不一定信啊!这样就不会产生“我骗人”的悲剧。
如此说来,也许最愿意这个问题成立的人是表教授了,这样就可以保住晚节,不会落个骗子的名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