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新闻

IM体育平台《中国金融》|谱写普惠金融十年绚丽华章

2023-10-1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广大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IM体育官方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成本持续下降。十年间,金融管理部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众多主体戮力同心、砥砺前行,推动普惠金融在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IM体育官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疫情防控、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共同富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典型实践和一系列良好经验。

  2023年是党中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周年。为了积极宣传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典型实践、先进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本刊特别策划“普惠金融十年发展”专栏,约请业内人士共话普惠金融的十年征程,以期全面呈现十年来普惠金融的发展概貌、探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普惠金融力量。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自2013年11月《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已经走过了十载奋进路。十年来,我国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IM体育官方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赋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回望十年征途,普惠金融的发展可圈可点、硕果累累。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016年初,国务院正式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中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确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遵循。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增强金融普惠性。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明确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

IM体育平台《中国金融》|谱写普惠金融十年绚丽华章

  从2013年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到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出台,再到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十年来,我国持续强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确立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策工具协同发力,为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普惠金融体制机制提供引导支持

  十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强化政策激励,持续完善货币信贷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协同效应,精准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

  在货币信贷政策方面,针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扩大政策惠及面,落实完善对各类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对资金投向、利率的传导功能,创设(专项)扶贫再贷款,拓宽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担保品范围,推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做好接续转换工作,创设科技创新、交通物流、普惠养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发挥宏观审慎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在监管政策方面,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将普惠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监管评价体系,强化监管考核,建立差别化的监管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普惠金融贷款适用较低的风险权重,适当提高小微企业、涉农等领域不良贷款容忍度,督促金融机构改进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增加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在财税政策方面,实施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涉农信贷投放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机构奖补、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成本,提升其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整合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优化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励性的货币信贷政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和针对性的财税政策协同配合,有效激发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普惠金融体制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指导地方分支机构探索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路径,先后在浙江省宁波市、陕西省宜君县、青海省开启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试点。2016年,银监会、保监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也在临洮县、和政县开启了普惠金融试点。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指导河南省兰考县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兰考县成为我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2019年12月,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和浙江省宁波市获批建设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2020年9月,江西省赣州市和吉安市获批建设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山东省临沂市获批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2022年9月,陕西省铜川市获批建设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成都市获批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

  在人民银行、政府部门等的支持和引导下,各试验区立足自身实际、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了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样板区域,积累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全局性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兰考县立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实际,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普惠金融“兰考经验”。宁波市坚持科技赋能、产业协同、均衡发展,打造“甬信融”“甬e保”“甬金通”三大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本地银证保担业态优势,实现数字化普惠金融体系全面形成、大金融普惠格局全面推进、“老小新”普惠群体全面覆盖。宁德市搭建要素流转平台,通过信息登记、价值评估、抵押融资、处置流转等有效盘活农村生产要素,解决“三农”主体融资抵押难题。龙岩市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为市场主体实时精准“画像”、秒批金融产品、开展首货行动等。临沂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金融参与村庄规划改革试点,在全省首创美德积分金融转化机制,搭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平台,创新推出“新型职业农民贷”“金穗沂蒙兴农贷”“宅急贷”等310余个信贷产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力量。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依托革命老区资源,创设“党建+”“红色+”等普惠金融特色服务站,打造“赣金普惠3.0”、赣州智慧金融、吉惠通等数字普惠服务平台,创新“整村担保”融资分险模式,印发绿色普惠金融地方认定标准,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成都市始终坚持“政府+市场”原则,始终注重农村金融生态打造,注重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丽水市紧紧围绕三大改革主线,以普惠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铜川市立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实际,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打造“一体两翼四支撑”战略布局,在助力产业转型、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探索。

  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征信体系、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体系、统计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不仅为普惠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民银行坚持多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支付体系建设路径,加强与有关各方合作,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稳健高效的支付体系,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县域下沉,巩固发展规范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优化银行账户服务,实施简易开户和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便捷小微企业开户,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鼓励指导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面向农村地区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服务。目前,基础支付服务村级覆盖率超过99%。

  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地方征信平台的建立、市场化征信机构的深入发展、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为有效开展普惠群体信用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减少了普惠金融服务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人民银行组织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收录人数最多的征信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共收录11.4亿自然人和9689万户主体信息。

  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探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模式,完善工作机制,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推动解决金融消费纠纷IM体育平台,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加强监管约束,保障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金融管理部门深入推进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如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建设农村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推动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评估等,有效提升了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2016年底,人民银行建立了《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及填报制度。《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不仅注重国际性、前瞻性,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为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普惠金融发展特点、把握普惠金融发展趋势提供了支持。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普惠金融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为破解普惠群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探索了有效路径,推动了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各类银行、保险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多层次数字普惠金融供给体系,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如部分银行建立了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出了互联网贷款等特色产品;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如2019年12月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在做好风险防控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更多具有普惠价值的金融科技创新活动,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如网络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为农村居民获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基础支撑;涉农金融领域金融科技运用的政策支持不断强化,如2019年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面向“三农”和偏远地区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特色化金融科技服务,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普惠金融服务突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和针对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数字普惠金融“非接触”的特征大大增强了金融服务的韧性,使普惠群体感受到了疫情下金融服务的“温度”。

  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关注金融健康,新冠疫情更是凸显了金融消费者的脆弱性,金融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金融健康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含了金融韧性的内容,还体现着金融福祉。当前,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要关注供给端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更要关注需求端每个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即每个个体的金融健康。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健康建设。围绕金融健康的调查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取得积极进展。例如,人民银行首次尝试构建了中国居民金融健康指标体系,试点开展了金融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了个人金融健康指数,以期更好地研究分析中国居民的金融健康状况。

  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普惠金融内涵丰富、外延较广,服务对象众多,与其他领域有较多交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成为新发展阶段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创新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联合G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世界银行、普惠金融联盟(AFI)、国际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FinCoNet)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普惠金融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加强普惠金融国际合作和经验互鉴,讲好普惠金融“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国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担任GPFI主席期间,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等列为重要议题,组织GPFI完成《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升级版《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等多项重要成果。《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在杭州峰会上获得G20领导人核准,其中包含的八项原则和66条行动计划成为普惠金融国际顶层设计的关键一环。人民银行积极参与G20普惠金融领域议题改革工作,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成为G20普惠金融长期议题,持续推动G20深化数字普惠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作用。

  人民银行与世界银行联合撰写发布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开展了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中国项目,持续推进征信体系建设、金融科技市场发展、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农村金融产品获取与设计等子项目。

  十年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普惠金融这十年是初心不改、笃行不怠的十年,是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的十年,是硕果累累、成效显著的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金融管理部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众多主体戮力同心、砥砺前行,共同谱写了普惠金融这十年的绚丽华章。这默默无闻而又掷地有声的十年征程,不仅是一段初心的回望,更是下一个梦想的开场。展望未来,普惠金融定将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搜索